其实这个话题可讨论的方面有很多,仁者见仁,智者见智,在中国盛行土葬的年代,很多老人都会为自己提前储备好养老钱,所谓“棺材本”这种民间说法便是其中之一。偏远山区的人家,甚至会早早在家中安置一口棺材,即能让老人安心,又能取“升棺发财”这样的寓意。若夫妻双双过了50岁,就要预制一对喜寿,俗称“鸳鸯寿”。莆仙百姓认为,人还未生病或者去世就预制喜寿,不仅不是坏事,而且是一件可以添福添寿的大喜事。
棺木预制渐渐消亡,提前选择墓穴也被赋予了相同的意义。有的地区人尚未病或者死亡,就请地理先生选择墓地,这叫做“讨风水”。在昆明也叫“择寿穴”随后选择吉日动工,俗称“做墓”。
现今人的思想更为开化 ,接受了很多互联网带来的新思维,对这一举动也不乏存在赞同之人。老人的想法比较务实而全面:一是在自己身体健康情况下,有权利为自己“百年”之后的归属找到一处心仪之地,安心;二是免去子女在自己身亡后的各种负担以及家庭经济方面的隐患;三是现今墓地价格节节升高,能早准备相当于节省了一笔费用。综合以上,一部分老人还是主观接受生前选墓的。
当今的殡葬行业日益人性化,在“生前契约”的推行便可见一斑,对自己身后事方方面面在生前便考虑清楚,安排妥当,后人遵照老人愿望执行下去,未尝不说是一件长久筹备、老人安心、后人省心的事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