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墓地的定义:
所谓坟墓即指埋葬死者的地方。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认为人死后必须入土为安,故有死要见尸、生不立冢(无坟头之意)、葬而不归(回)本家,以及埋于山岗或原野等说法。《周礼·地官》云:凡相土地而与其宜处之;若封则祭其先妣也。可见在春秋时期已有墓葬之说。到了战国时代,丧事从简,厚养薄送;秦汉时实行火葬礼俗和崖洞葬法。
汉代以后又有了树碑竖石的风气。至唐代出现了以墓志铭的形式来记载亡者的生平事迹的习俗。宋代盛行合⁇之制,明清以来流行风水宝地和阴宅择吉选穴之风。现代殡葬改革后推行了骨灰深埋不留标记的做法。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,中国传统的殡葬风俗也在不断演变中逐渐走向消亡。
二、墓地在建筑中的位置及作用:
1、墓碑的作用:
(1)标志建筑物所在的位置与范围。
(2)标明建筑的名称、性质及其用途。
(3)标示地下文物分布状况及保护要求。
2、墓室的功能:
(1)供人们祭祀之用。
(2)存放尸体所用。
3、墓壁的功能:
(1)防潮功能。
(2)防水渗漏功能。
4、地面铺砖的功能:用于砌筑墙体并起装饰效果。
5、地面的排水设施:用以排除雨水。
6、地面铺设石板的功能:防止雨水流向室内。
7、地面设置水沟的目的:便于排出地表径流积水。
8、墓道的主要作用是运送遗体到棺木内;
9、墓道的宽度一般不应小于1m;
10、陵墓前设神道是为了引导亡灵进入陵区;
11、墓门是连接前后室的通道;
12、墓门的规格一般为宽0.8米×高0.6米;
13、台阶的高度一般在0.45